|
新冠幸存者,一半以上要遭受這7種后遺癥Worldometer實時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1月29日15時30分,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260130845例,累計死亡病例5194425例。奧米克戎(omicron)新冠病毒變異毒株的出現(xiàn),再次對新冠肺炎防御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幸運的是,以人類現(xiàn)在的醫(yī)學技術已經能對癥治療新冠肺炎,接種過新冠疫苗后感染癥狀也會減輕。因此,很多人放松了警惕,更有人產生了:“新冠肺炎并不難治,感染就感染,反正能治愈!” 的錯覺。這種想法未免太過于天真。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新冠病毒會攻擊多個器官,即便患者被治愈也可能會伴發(fā)新冠后遺癥。很多病人在確診很長時間后還有癥狀,并且這些癥狀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患者生活。新冠后遺癥到底都有哪些?發(fā)生的概率有多大? 2021年10月23日,《美國醫(yī)學雜志》(JAMA,IF 56.272)發(fā)表了一項關于新冠肺炎后遺癥的系統(tǒng)回顧研究。這項研究表明,有超過一半的新冠肺炎幸存者在康復6個月后經歷了新冠后遺癥。最常見的新冠后遺癥包括功能活動障礙、肺部異常和精神障礙。 本研究中,新冠后遺癥定義為:在新冠肺炎確診后至少1個月或康復出院后,(1)實驗室檢查,(2)放射學病理,或(3)臨床體征和癥狀中至少有1項診斷出現(xiàn)異常。按照新冠肺炎確診或出院后出現(xiàn)新冠后遺癥的時間,將其分為短期(1個月)、中期(2至5個月)、長期(6個月或更長時間)。 研究團隊通過檢索PubMed等11個數據庫,在排除重復和不符合納入標準的研究后,共計納入了57項研究,250351名新冠肺炎幸存者。這些幸存者在急性新冠肺炎感染30天及以后均接受了新冠后遺癥評估,平均年齡為54.4 歲,其中140196人(56%)為男性,197777人(79%)在急性新冠肺炎期間住院。 圖1:新冠后遺癥的研究 如圖1顯示,新冠肺炎幸存者在1個月時至少經歷了1次新冠后遺癥的比例為54.0%;在2-5個月時,為55.0%;而在6個月或以上時,這個比例為54.0%。 新冠后遺癥癥狀及出現(xiàn)概率 本研究共評估了新冠后遺癥的38種臨床表現(xiàn),并將其分為3大類:(1)器官系統(tǒng)性癥狀,即神經系統(tǒng)、精神衛(wèi)生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皮膚系統(tǒng)以及耳、鼻、喉系統(tǒng);(2)一般癥狀和體征;(3)功能活動性癥狀。 圖2:神經系統(tǒng)、精神衛(wèi)生、呼吸系統(tǒng)、運動系統(tǒng)新冠后遺癥癥狀 神經系統(tǒng)癥狀 如圖2A所示,神經系統(tǒng)癥狀包括頭痛、記憶喪失、注意力不集中、認知障礙以及味覺和嗅覺障礙。因為本部分的嗅覺喪失和味覺障礙是病毒對相應的神經進行攻擊導致的,所以本研究亦把其歸入神經系統(tǒng)癥狀而不是耳鼻喉系統(tǒng)。 最常見的神經認知癥狀是注意力不集中大約占比23.8%,記憶缺失為18.6%,認知障礙為17.1%。味覺和嗅覺障礙分別為11.2%和13.4%�?傮w而言,8.7%的患者報告有頭痛癥狀。然而,因為頭痛癥狀存在差異,所以頭痛發(fā)生的概率也是從0%到18%不等。 精神疾病癥狀 通過各種權威量表的評估證明,大約有三分之一(29.6%)的新冠肺炎幸存者被診斷為廣泛性焦慮障礙,每4名中就有1名睡眠障礙患者,有1/5為抑郁癥患者,每8名中有1名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患者。 肺部癥狀 主要通過肺功能測試(如肺活量測定、一氧化碳擴散能力和呼吸強度)和胸片、計算機斷層掃描和磁共振成像、呼吸困難量表等進行評估。 如圖2C所示:有29.7%的患者出現(xiàn)了呼吸困難,13.1%出現(xiàn)了咳嗽。據報道,近三分之二(65.0%)的新冠肺炎幸存者需要吸氧治療。其他經常被報道的后遺癥包括肺彌散功能異常(30.3%),肺磨玻璃密度影(23.1%),支氣管擴張(10.0%)和肺纖維化(7.0%)�?偟膩碚f,有62.2%的患者出現(xiàn)了肺功能異常。 功能性運動障礙 本系統(tǒng)綜述評估了三種功能性運動障礙,分別為:一般功能障礙(44.0% ),靈活性下降(20.2%),運動耐量降低(14.7% )(圖2D)。 一般癥狀和體癥 由于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所以總體健康和體質癥狀在研究之間差異很大。 圖 2E顯示,新冠肺炎幸存者有7種持續(xù)性癥狀,包括疲勞或肌無力、關節(jié)痛、肌肉疼痛、流感樣癥狀、發(fā)燒、全身疼痛和體重減輕。 最常報告的癥狀為關節(jié)痛(10.0%),疲勞和肌無力(37.5%)和流感樣癥狀(10.3%)。全身疼痛(32.4%),持續(xù)發(fā)熱(0.9%),肌肉疼痛(12.7%)。發(fā)熱出現(xiàn)的概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有研究指出的發(fā)熱的概率可能與抗新型冠狀病毒免疫球蛋白G水平有關,該蛋白與疾病嚴重程度顯著相關。在隨訪的第30天至第60天,無意體重減輕(定義為體重減輕超過或等于基線體重的5%)分別從9%輕微增加至12%。 圖3:心臟、消化系統(tǒng)、皮膚以及耳、鼻、喉的新冠后遺癥癥狀 心血管疾病 胸痛和心悸是新冠肺炎幸存者常見的心血管表現(xiàn)(圖3A)。胸痛和心悸的發(fā)生率分別為13.3%和9.3%。其他如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在文獻報道中并不常見。 胃腸、皮膚、耳鼻喉疾病 胃腸道疾病的總體發(fā)生率為6%,包括腹痛、食欲下降、腹瀉和嘔吐(圖3B)。皮膚病包括脫發(fā)(20.8%)和皮疹(2.8%)如圖3C所示。有3%的新冠肺炎幸存會出現(xiàn)喉嚨痛 (圖3D)。 武漢協(xié)和醫(yī)院的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2021年11月23日,位于我國新冠肺炎爆發(fā)的首發(fā)地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簡稱武漢協(xié)和醫(yī)院)團隊,在中國《醫(yī)學前沿》期刊發(fā)表了名為“新冠肺炎確診1年后的后遺癥評估”論文。研究發(fā)現(xiàn),即便是非重癥患者,在確診新冠近1年后,依舊有近三分之一的病例存在睡眠困難、呼吸急促、乏力和關節(jié)疼痛癥狀。此外,56.7%非重癥患者表現(xiàn)出了肺部CT異常,包括磨玻璃樣混濁,支氣管擴張,結節(jié),以及纖維化等。 新冠后遺癥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 那些被治愈的新冠“幸運兒”正經歷著新冠后遺癥帶來的可能長達一生的煎熬: 有人會疲勞、氣短、眩暈、呼吸困難、四肢無力,累到無法說話; 有人會莫名的疼痛、忽冷忽熱、沒有食欲,甚至失去了味覺和嗅覺; 有人會莫名地大哭、崩潰、情緒失控、重復不斷地做噩夢; 還有的人被引發(fā)中風,喪失工作能力,導致生活不能自理…… 新冠后遺癥已經成為不可被忽視的的問題,是時候該采取干預措施了。 盡管我國衛(wèi)健委、民政部等4部門于2021年5月13日,聯(lián)合制定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礙康復治療方案》,對呼吸功能、心臟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礙的主要表現(xiàn)、評估方法和康復訓練方法進行了規(guī)范,但與實際情況相比仍然有所差距。 JAMA研究建議,新冠后遺癥的臨床管理以及管理工具的開發(fā)均需要全患者視角,如開發(fā)在線康復平臺助力急性新冠肺炎后遺癥以及現(xiàn)有或新合并癥的管理。建議一站式多學科會診,避免多次轉診到不同的專家,并鼓勵綜合護理。一站式多學科專家應包括呼吸內科專家、心臟病專家、神經內科醫(yī)生、普通內科專家、神經心理學家或神經精神學家、物理治療師、職業(yè)治療師、語言治療師以及營養(yǎng)師等。 新冠后遺癥除了導致患者死亡外,也會因其致殘性加重公共衛(wèi)生疾病負擔,降低患者生存質量,故新冠后遺癥的干預具有臨床和公共衛(wèi)生雙重意義。目前亟需利用新冠肺炎現(xiàn)有的臨床和實驗數據建立急性和慢性新冠肺炎后遺癥的預測模型,來緩解或預防新冠后遺癥的發(fā)生。 |